我曾有个异想天开的梦想,那就是实现:金钱自由 + 时间自由 + 精神自由。
完美人生的打开方式啊,有没有。
虽然前两样已经够难了,最后一样「精神自由」却更不容易。如何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必经之路。
“在意他人眼光”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直在用的「生存策略」。对人类这个社会性物种来说,如果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很难在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所以,我们首先不能否定这部分自我。
但是,如果把自我“完全供出”,整个“为他人而活”,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自我价值感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我们需要辨别自己“在意他们眼光”的缘由。在我看来,有四种常见的原因会让你太在意他人而伤害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做选择”,其实不过是在重复心理创伤留下的条件反射。如果我们曾经因为某件事被他人冷嘲热讽,或者被某个不友善/轻蔑的眼神伤害到,我们心中就会种下一颗黑暗的种子,它会让我们时刻在意他人怎么看我。
这种事情发生得越早,比如神经还未发育完全,或者生存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对我们的伤害性就越大。所以,如何不被过去绑住,是我们毕生要学习的功课。
避免冲突看似是在在意他人的看法,其实是在意自己心理的安全感。
避免冲突源于我们从小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惯性。如果我们成长在一个冲突不断、却又无力解决的环境中,就很容易形成这样的生存策略模式。
我就是一个非常“擅长”避免冲突的人。在预感冲突发生之前,我会自动脑补出各种各样的“严重”后果。于是,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冲突,我会说服自我甚至扭曲事实。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让自己感到压抑,还会在忍无可忍爆发之时,让他人感到困惑和不公。
要改变这种行为模式,首先需要有自我意识,其次在事情发生时需要有自我察觉。
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这是人在空荡的世界寻求存在感的一种途径。“聚光灯效应”让我们以为别人一直在看我们,而别人其实很忙,忙着担心自己被看。
这种自我中心偏差带来的社交焦虑,让我们放大了他人的眼光,以为总有一束光一直打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会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担心自己是否表演得到位,是否符合社会的期待,是否符合自己的人设。
于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表演,为那些根本不存在(or 不值得存在)的观众。
你是否觉得自己只有表现得好才感觉有价值?如果是的话,就是“条件式自尊”。
“条件式自尊”很容易被他人的评价动摇。你会因任何可能的原因,如不够漂亮、苗条、成功、富有、聪明、强壮、坚强、受人倾佩、有贡献,而否定自己的价值。
这种自我否定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它会成为大脑中挥之不去的自我暗示,像是魔咒一样把你困住,让你的生活要么动弹不得,要么停不下来。
如果我们从小被家长和老师说:你不怎么怎么样,就不乖,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就很容易形成“条件式自尊”,因为你对自己的认可是有条件的。
如果我们被告知:生命就是一个奇迹,受精卵的结合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次偶然的成功,我们身上的基因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进化,不管我们长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怎样地存在,他都是有价值的——就会形成“稳定性自尊”:即使我失败、被误解、被讨厌,我依然值得被爱和被尊重。
所以,成年后的我们要做的是,将自己从“条件式自尊”里解救出来,逐渐获得“稳定性自尊”。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锻炼自己的“心理肌肉”,扔掉那面镜子。
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的任何冲突,都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当我们直面内心那个一直隐隐不安、摇摇晃晃的阴影角落,就会发现这件事从来都与他人无关,而是我们自己没有肯定自己,没有把自己的根基垫牢。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肯定自身价值,就不会受他人目光影响,去追逐与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背道而驰的目标与期待。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物。在我看来,完美到极致,甚至是一种无聊。
人生何其漫长,我们需要在不完美中发现“乐趣”,发觉自己的 identify——这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所以,不妨对自己说:我不完美,我接受自己。如果我表现得不够好,我把事情搞砸了,我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那又怎么样。如果你因此而嘲笑我,不妨向内看看,你是否是在嘲笑那个“害怕失败的自己”。
当我们太在意一样东西的时候,不妨拆解下我们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处境真的有那么危险吗,以至于让恐惧和羞耻心要挟得动弹不得。
当我们把真正害怕的东西一样一样列出来的时候,可能发现它们甚至都没什么可写的,也什么好说的。我们只是被身体里的各种化学物质,一些随机分泌的生物激素,弄得心神不宁。
我们不需要为了让人留下好印象,而讨好每一个人。退一万步讲,如果社会处境真的到了威胁健康的地步,在当今这个时代,一个人也是能生存下去的。
真实世界的不友好,带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出于各种各样的背景,多数与你无关。所以,即使你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去改变自己,也难以应付变化莫测的需求改动。所以,何必呢。
如果我们一直关注“别人怎么看我”,这其实是一个“将自我无限缩小的过程”。我们的世界会被他人的目光聚集得越来越小,最后化成一个点,最后最后完全杀死自我。
如果把目光投向在做的事、在听的人、在走的方向上,这是一个向外发散的过程,我们的自我和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也会越来越感到自由。
最后,想区分一下“在意他人眼光”与“在意他人看法”。
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代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眼光是一种 judgement,是别人基于自身的处境投射过来的一种评判,带给我们的是伤害。哪怕是期待的眼光,也暗藏着别人的人生和轮廓。本质上,它是另外一个人的东西,和你是冲突的。
“他人的看法”却不一定是需要排斥的。它很可能是这个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某人的主观世界。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拒绝在外,就失去了与客观世界的一种连接方式,特别是如果这个看法来自我们信任的人。
Written on July 5th, 2025 by S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