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是我前阵子看的一部古装剧。
因为我家那位“山东历口佬”对徽商感兴趣,不知道他在哪儿发现了这部“海报土得一逼”的 2014 年老剧,看到一半就急切地推荐了给我——据说这部剧满足了他对徽商的所有想象。
这里提个醒,如果你现在想去搜这部剧,最好留出可观的自由支配时间,否则可能像我一样,看得昏天暗地、欲罢不能。
《大清盐商》里的每一句台词都相当考究,让人有一种想拿小本本记下来的冲动。它对商场、人性、爱情的刻画鞭辟入里,让人感慨良多。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深刻而复杂,让我忍不住想写一篇文章聊聊这些角色背后在现实中对应的人格类型。
卢德恭是这部剧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这个角色的人格魅力,在我看来,甚至比主角还要耐人寻味。
他在剧里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深居简出,在自己的世界玩弄棋琴书画,文雅至极、风轻云淡的文人。前半部剧里,我一度以为他真的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简单纯粹的文人墨客。
随着剧情的推动,我才慢慢拨开这个人物的多维人格。他既有表现出来的纯真脱俗的一面,也有藏在内心深处复杂世故的心眼。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啊。你能因为他的简单就否定他的复杂吗?不能。你能因为他的复杂就否定他的简单吗?也不能。
他在每一个人面前表现出来都是真实的「他」。他是真的喜欢那些书画文物。他在说那些冠冕堂皇的理想主义大道理的时候,是真实的他。他在教导一个纯真的灵魂的时候,难道是装出来的吗?我不觉得。
当他风轻云淡的外衣被撕破,露出他自己也觉得不堪的丑陋与虚伪的时候,当他堪称完美的生存模式不足以抵抗复杂的局势变化的时候,卢德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出了一连串直逼人心的内心独白。
正是那场独白,让我觉得执着于人性的虚伪和丑陋没有意义。所有的一切,好的,坏的,只有全盘接受,才能在真实的世界活得通透和自由。
汪朝宗显然是这部剧要塑造的核心人物。它是盐商的代表,是这部剧的主角和灵魂。
汪朝宗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历史人物,或者说一个历史人物的代表,在于他精通世道的同时,仍然心怀着那份理想主义。
我们每个人在不谙世事的时候,都满怀着理想与纯真。这是一份激情,一份对世界的美好期待。当发现世界与想象的不一样,我们面前就出现了岔路口。
我们可能无法选择,在路口踌躇不前,不停地内耗和自我吞噬。
我们也可能踏上一条信仰坍塌的道路。它看起来像条康庄大道,却找不到终点,一路遇见魑魅魍魉。
我们还可能选择一条人烟稀少的幽闭小径。它的终点可能是荒芜,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风景。一路上,你只能与自己为伴。
汪朝宗走的是最喧嚣的人间路,但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人潮中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行道。他既入世,也出世。
这种游刃有余的姿态,让他有能力将理想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最终开出一朵令人动容的理想之花。
身为一名盐官,阿克占是直接与商人汪朝宗交手的对象。
剧里没有把这两人塑造成嫉恶如仇的死对头,而是让他们在合作与对抗、利益与情谊中看见「理解」。最终彼此在对立的社会角色中,升华出一种关照与提防并存的复杂的人类情感。
这何尝不是真实的世界里人与人的相处真相。我们不断地渴望与人联结,又害怕受到伤害。孤独让我们渴望理解,恐惧让我们推开他人。这两种情感都是如此同等的炽烈,以至于压抑任何一种,都难以获得真正的圆满与喜悦。
阿克占聪明果断、人情练达,与此同时,他还散发出一种真实无畏的大家气概。这让我觉得,每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灵魂,都是立体多面和充满魅力的。
我们可以喜欢和讨厌一个人,却不必迷恋和憎恨一个人。太过极端的情绪,往往照见的是自身的匮乏与嗔念。
相较于阿克占,殷如海是一名兢兢业业、洁身自好的官员。他的清白无瑕令人敬重,却也让人隐隐感到一丝惋惜。这固然是一种值得尊敬的人生态度,也是现实中不少“惜羽如命”者的典型缩影。
殷如海占据了道德的高峰,活在自己的世界。他是剧中最纯粹单一的人物。你可以说他是无私的,也可以说他是自私的。
他是一种信念和理想的化身,也困于勇气与行动的沼泽之中。
汪海昆是盐商汪朝宗的侄子,他是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年轻人的代表。
汪海昆象征着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那是一段充满理想与激情的美好时光。它不会因为世事复杂而暗淡,反倒在一次次的回望中愈发闪闪发光。
每个人多多少少能从汪海昆的影子里,看到年轻时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自己。在被现实毒打之后,有多少人活了下来,有多少人还心存着那份纯真的向往。
正是这份“难得”令人动容,它谱写了这部剧的主旋律,也成为一种精神和力量,留存在人类感动的长河之中。
Written on July 29th, 2025 by S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