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人是会对痛苦上瘾的。你信吗?
人每时每刻都在证实着自己的“存在”。生孩子也好,流芳百世也罢,存在感是激励人们去「做点事情」的最原始的冲动。
痛苦让你感觉自己的存在,感到自己“还活着”。比起“无聊”,“痛苦”是人更愿意选择的体验。这就是很多人享受“痛并快乐着”,并愿意为此寻找意义的心理动机。
人在体验痛苦的时候,往往出现一种反直觉和看似变态的心理——对痛苦上瘾。这不是我瞎编乱造的,而是在对他人和自己长期观察后的深刻体会。
人当然会享受快乐,但也会享受痛苦。这种享受是一种潜意识的沉溺和自动选择。如果没有外力和意识的干预,你会倾向于一直沉溺在痛苦的情绪里,享受那种悲观的情调和氛围。
沉溺于痛苦,是一种熟悉且根深蒂固的心理路径依赖,是抑郁形成的深层内核。
抑郁症并不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更不是轻飘飘的“太脆弱”。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涉及情绪、认知、生理多方面的变化。
抑郁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某件具体的“坏事”就能直接引起的。它更像是一种长期堆积下来的心理疲劳造成的「心理绝望」。
大多数人的抑郁,往往来源于两类外部的诱因。
一是对自己的挫败感到无能为力。即便努力也无法摆脱失败、停滞或对自己的失望。
二是对自己的环境感到厌倦与压迫。这种厌恶可能来自家庭、社会关系、工作系统,或是一种对生活状态本身的深层抵触。
当这两种感受出现,一个人会逐渐失去行动的动力、改变的希望,以及对生活的基本信任。最终,这种“永远无法摆脱”的认知,让人走向了麻木和绝望。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感到些许郁闷。如果让你闷闷不乐的因素一直存在,而你又没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抑郁就可能在这种「感到痛苦却无能为力」的状态下悄然发生。
当你因“不作为”或者“无效作为”而否定自己的时候,痛苦就不再是原本“有缘由”的痛苦了,而是叠加了一层对自身的厌恶。
这部分“无缘由”的痛苦会一直随着你对痛苦的上瘾,对痛苦忍耐程度的提高,以及大脑中与抑郁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和激素(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分泌的失衡,而不断加深。直至你再也无法忍受,能量被耗尽,身体罢工,出现躯体化症状。
因此,抑郁症是一种具备“自身强化功能”的心理疾病。
很多外人总是揪着抑郁症的直接诱因来进行劝导,这只会让患者更加否定自我——“我难道不知道那不是个事儿吗”。
可以说,外人所能想到的所有以为能缓解痛苦的方方面面,得抑郁症的人都能想到,而且他肯定比你想得早、想得多、想得远。你一直在他耳边重复他早就意识和认识到的问题,只会增加无法应对的刺激,让他的神经更加敏感和衰弱。
面对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如果你不能提供真正解决“原始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方法,那就尽可能让他身体舒适就行了。如果实在无计可施,沉默也比任何没啥用的作为要好。因为更多时候,你以为的帮助,不过是在传递自己的焦虑罢了。
如果你感到长期的消极、无力,甚至绝望,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不要再去想那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难题”,而是全身心地从身体和心理上照顾自己,滋养自己,让自己有能量去抵抗激素的失衡,从而打破原本的恶性循环。
不要担心自己的堕落和消极会毁掉人生。人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一旦你感到哪怕一丝丝的生机和活力,你的身体和大脑会自然而然地想去解决问题。在此之前,请不要“让焦虑吃掉自己”。
另外,你最好意识到“自己在沉溺和享受痛苦”,并把自己拉到现实中来——这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从水底拉到水面。
这也是为什么要建议抑郁症患者多接触外界,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他人(需避免二次伤害),还是所谓的“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从“与自我对话“的脑子里解救出来。
抑郁症不是你的性格缺陷,也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这台“复杂的人类机器”某个系统出了错。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你明白:不是你太敏感、不是你太懒,只是你的身体系统累了,出错了——那就够了。
Written on August 4th, 2025 by S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