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S BLOG Possible Lives

人该如何平衡“对孤独的恐惧”与“对自由的向往”?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感觉这个问题太大了,以至于最好有根烟在手上。

生活中大部分的“不如意”,都是由于无法平衡孤独和自由之间的矛盾。

人从青春期开始就会踏上一条渴望自我与自由的“不归路”。不管是从小家长制的过度保护,还是人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望,“反叛之心”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这种“自由精神”随着社会化的进程,可能会掩埋得很深,但永远不会消失。

绝对的自由,意味着完全的独处和自给自足,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这在现实中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这意味着放弃太多“为人”的快乐,也违背了人进化成社会化动物的生物本质。

你当然可以不管不顾,追求极致的个体化自由。只是,人的身体、特别是大脑中各种激素和神经网络的设计,人的一切生理条件,都不是为完全的“独身世外”准备的。

这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为什么会千方百计地踏入婚姻与家庭,又会奋不顾身地从中挣脱。围城内外的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孤独和自由之间的平衡。

人在过度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仅会被孤独吞噬,还会不可避免地忍受物质的匮乏。这源于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换。如果为了自由,拒绝与他人产生一切联系,终将难逃贫穷。

如何让自己与他人保持远距离的间接互动,可以让自己在不丧失大部分自由的同时,完成与他人交换,获得物质保障。想要同时拥有精神自由和物质富足,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己从这种间接互动中达成交换的能力。

从人际关系到经济活动,人的状态取决于“自由与孤独”两者间的平衡。如果视角再大一点,从历史和时空的角度,我们会看到更抽象宽广的精神画面。

纯粹自由的“个人主义”会让人没有依托的历史、信仰和大地,让人在茫茫宇宙看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因而感到深层的孤独。

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牺牲个人自由,依附用以获得物质保证的群体和组织,迷恋可以获得精神庇护的的信仰和传统。换句话说,人在潜意识里是害怕“绝对自由”的,会无意识地逃避自由。

那些抱怨不自由的人,其实一开始就因恐惧孤独而放弃了自由;那些抱怨孤独和贫困的人,也是一开始就为了自由,放弃了人与人的联结。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将产生不同的“自由与孤独”的平衡点。我们这一生能否完全为“自己的幸福”而活,能否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将取决于内心深处对得与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