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S BLOG Possible Lives

我们该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

cover

目录


那天我坐在窗前,突然意识到,我可以一边沉浸于晚风带来的温柔、惬意与自由,一边感受空气流动带来的氧气激活我的副交感神经,让身心得到放松。

这种双重感受的体验太丰满了,仿佛生命被延长了一倍。我想,既然积极情绪可以拥有多层体验,消极情绪是否也可以如此。情绪是不是就是这样被掌控的。

心理书上总教我们骑在情绪这头大象上,奈何像我这样躺在地上任一千头大象碾压而过的心理体质,操作起来实在有些为难。情绪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直很好奇。


情绪的本质

读完《How Emotions Are Made》这本书,我懵懵懂懂了解到,情绪大概是大脑对内在感受的一种解读。

我们的内在感受,是身体最直接的体验。比如,心脏砰砰跳、额头冒汗、四肢颤抖、恶心反胃。它们是身体在面对某些情境时,因激素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它们的目的,或许是为了让我们活下来,或许是为了繁衍后代。

从出生起,大脑就在与成长环境的互动中,逐渐习得与各种情境和感受对应的情绪概念(比如烦躁、伤心),并将情境、感受和概念紧密关联,打包存入记忆中。

当我们再次经历相似的情境和熟悉的生理反应时,大脑就会调取过往记忆,使用相关的情绪概念去理解、解释和描述当下的处境,为现实构建意义。

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脑中存储的概念、情境与感受也因此不同,因而体验到的情绪也不一样。“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说到底这是一件非常正常且合理的事。


情绪的三个维度

如果我们把情绪带来的感受拆分一下,可以发现它大概由三个维度构成。

首先,是愉悦度 (Valence)。你喜欢这种情绪吗?它让你感觉舒服还是难受?它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还是不好不坏的情绪?

其次,是唤醒度(Arousal)。你当时是激动的,还是平静的?这种情绪状态下身体的激活程度有多大?

再次,是控制感 (Dominance)。你对情绪的控制感有多大?你是在掌控情绪,还是被情绪带走?

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

这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分析负面情绪。比如,有时候“感觉不好”,可能只是身体唤醒度不够,导致困乏无力。轻轻动动身子、提提神,情绪就会自然改善。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日子。同样的生活,同样的工作,面对身边同样的人,如果哪天睡得好、吃得好、状态好,会觉得一切都好、未来可期;如果哪天状态不好,哪怕一切没变,就会感觉生活一团糟、前途无望,要么忧心忡忡,要么垂头丧气。

这是因为大脑对身体状态的满意程度不同。

当身体状态良好、能量充足时,大脑就会安心让你维持现状。而当状态欠佳时,大脑会觉得难以应对当下,于是就会采取应对策略——要么分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能量激素,让你紧张起来,叫你去行动、去改变;要么让你保存体力、存储能量,让你什么都不想做,感到低落和无力。

焦虑和抑郁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当这种调节长期失衡,大脑一直无法有效调节身体的实际需要和外界的环境需求,就可能发展成焦虑症和抑郁症。

情绪的产生,本质上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大脑会根据当前情境和身体状况,进行必要的生理调节。平时我们不容易察觉这些生理变化,只有当大脑将它们翻译成“情绪语言”时,我们才真正感受到心中的喜怒哀乐。


如何调整情绪?

根据情绪的产生机制,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调整情绪:一是在情绪发生之前,改变大脑对身体状态的预测;二是在情绪发生后,改变大脑对身体状态的解读。

如果我们把身体照顾得很好,睡眠充足、吃得健康、规律运动,大脑是很难慌乱起来的。只要不是真正的生死危机,它会有条不紊地维持身体的日常节律。

睡眠、饮食、运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支撑着我们最基本的身体预算。就像一片底蕴深厚、波澜不惊的大海,哪怕生活起风起浪,也难以动摇内在的安稳与力量。

如果情绪已经来袭,想要即时调整身体预算,不妨起身活动或出门走动。这样的行为可以促使大脑重新评估当前的身体状态,从而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当人们深陷抑郁这样的负面情绪,大脑往往受困于旧有的负面思维,不断做出错误的身体预估。这种状态下,大脑似乎丧失了依据现实预估和调节身体的能力。

通过改变家居布局,旅行或搬家,换一个生活环境,刺激大脑重新预估当前的生存状态,有助于我们跳出情绪的困局,恢复对生活的感知与掌控。

我们还可以借助自然、历史、宇宙这些宏观视角,把自己从「自我」的概念中解离出来,跳出狭隘的自身视角,帮助大脑重新评估当下状况。

说说第二种情绪调整角度——通过改变大脑的解读方式来调节情绪,这其实并不复杂。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直都在接纳和学习新的概念。情绪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遵循同样的路径。

如果我们希望大脑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概念和语言词汇来看待同一种感受,那么只需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与体验,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甚至尝试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像婴儿一样重新打开对世界的感知。

不同的情绪解读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种变化,有点像是剥离了大脑中过往概念与情境感受之间的自动联结,从而撼动固有的“情绪偏见”对当下真实感受的干扰。


情绪来了怎么办?

当我们感到任何不爽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停下来察觉这股消极情绪,然后找出它的来源。

情绪的起因可能很简单。比如就是饿了、累了或困了,只要补充能量或者休息片刻,身体舒服起来,情绪自然也会好转。

有时候,情绪的起因可能是不友善的人际关系。这时,只需保护自己,远离负面刺激,心情也会慢慢平复。

情绪的起因也可能很复杂。比如成长经历中的心理创伤,从小形成的习惯性依恋模式,自我价值感的长期缺失等等。

对付心理创伤,我们需要把从小到大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回忆好好捋一遍,找到成长过程中没有消化好的情绪节点。如果想到某个时间点或某个具体事件时,情绪突然激动,这正是修复自我的契机。

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应激,每一次情绪的涌动和爆发,都有其缘由。如果能理清这股情绪的前因后果,该放下的放下,该行动的行动,就能摆脱旧有情绪包袱的控制。

我们都不愿主动踏进痛苦,沉浸在负面情绪里是很累的,但这是值得的。少一份过去的羁绊,我们才能更加轻盈和自由。

当情绪涉及亲密关系时,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变得很重要。早年与主要照顾者——也就是第一个依恋对象——的关系,会影响我们成年后与他人的依恋模式。

心理学上对依恋类型有安全型(Secure)、回避型(Avoidant)、焦虑型(Anxious)和矛盾性(Disorganized)四种分类。

通过识别自己的依恋类型或依恋倾向,我们可以明白在与伴侣的互动中,某些情绪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事情的对错和行为的动机。

在处理完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还需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意识的基石,是我们存在的根本。

不管我们每个人的外貌和能力如何,我们都应该找到认可自己的理由。

很多头脑里的负面声音,其实都能追溯到自我诅咒的来源——可能源于一直无法释怀的错误归因,也可能源自成长中的某个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声音与之对话、与它对抗、让它闭嘴。

只有停止内耗,大脑才能正确评估眼前状况,做出符合当下的调节,从而确保情绪的稳定与可控。


初秋的夜晚,晚风轻拂,我感受到两种不一样的体验:一种是最诗意浪漫的感性,一种是最纯粹干净的理性。这或许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和概念去解释同一种身体感受。

拥有这种双重视角后,我们在享受情绪带来的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就不再害怕它被无限沉沦放大而变得失序、不可控,因为有一套理性的思维和概念在一旁守护。

归根结底,掌控情绪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变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内心世界更丰盛,让精神更自由。